中国佛经译场发展史虚拟仿真实验

中国佛经译场发展史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要求

(1)专业与年级要求:英语专业二年级及以上;

(2)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了解并掌握中国翻译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佛经翻译的历史;有一定的翻译基础,并掌握相关翻译技能。


教学成果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实验背景

中国佛经翻译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佛教传入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教义,开始了对佛经的翻译工作。佛经译场则是指在中国历史上进行佛经翻译的场所和机构。它是一个专门从事佛经翻译的组织,负责将佛教经典从梵文或其他语言翻译成汉语。最早的佛经翻译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翻译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佛经翻译的规模逐渐扩大,涉及到了更多的地区和文化。在唐代,佛经翻译达到了顶峰时期,被称为“佛经翻译的黄金时代”。而其中以玄奘的译场最为著名,其译出的佛经体量之大、品质之精尤为突出。佛经译场在中国和世界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译论的重要发展里程碑。

本实验项目基于东汉末年到隋唐时期佛经译场的发展历史做成佛经译场发展史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扮演监护大使的角色进行学习和体验,最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完成打分。本实验充分模拟了译场内组织结构和制度的不同角色,高度还原了译场的机制和流程分工,让学生感同身受参与进译场机制中。并接入“文心一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与历史的融合。


设计原则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生与监护大使的互动,以探索玄奘译场(大慈恩寺)的佛经翻译过程。项目的背景设定在大慈恩寺,主要人物包括玄奘和他的弟子辩机。学生将在辩机的引导下,深入参观佛经翻译的整个流程,通过互动对话、详细讲解和答题等环节,全面了解玄奘翻译的历史、翻译理论以及译场机制。


实验目标

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佛经翻译的历史、熟悉著名的佛经翻译家、翻译思想家和理论家、掌握佛经译场的发展和机制,以及了解佛经译场对中国和世界翻译史的影响。

1. 了解中国佛经翻译的历史背景、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佛经翻译的目的和意义等;

2. 熟悉一些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例如玄奘,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3. 了解佛经译场的发展历程,包括在唐代达到顶峰时期,以玄奘的译场最为著名,其译出的佛经体量之大、品质之精尤为突出;

4. 了解佛经译场的机制和流程分工,例如从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到监阅的11个流程;

5. 了解佛经译场在中国和世界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译论的发展的重要贡献,树立正确的翻译史观。


成绩评定

本实验设计了形成性评价数据云平台,将学生每次的实验数据保存,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每位学生训练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形成实训测评报告,显示学生整个实训过程中的综合评价。系统评价主要显示记录学生的知识测试、实训任务操作准确度等指证水平。教师对学生实训成果可评估、可管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掌握训练的成才轨迹和规律。

(1)实验通过在不同场景下,不同实验环节中共计4类实验结果和结论

1)学习型实验:

        ① 操作方式:点击浏览性操作;

        ② 结果及结论:完成某关卡实验即可获得该关卡满分;


2)认知型实验:

        ① 操作方式:稍复杂输入性操作。

每一步操作需正确方可进入下一步。如错误,系统给予2次机会,同时步骤倒退并重现此步骤内容,学生可重做此步,第三次仍然错误系统出示正确答案,

 ② 结果及结论:完成某关卡实验即可获得该关卡满分。


3)输出性能力检测实验:

① 操作方式:包括客观题文字输入或选择型实验和操作步骤。

② 结果及结论:完成某关卡实验,分数达到60分(关卡预设满分100分)即可进入下一关。或者完成某关卡实验,分数达到100分(关卡预设满分100分)即可。


4)复杂性人机对话实验

①操作方式:根据实验者回答内容的不同,系统自动匹配NPC预设定的回答内容,并引导学生进入不同支线环节进行训练,如三次机会后仍不达标,系统自动启动重做此关卡内容,如回答内容符合逻辑且贴合预设答案,达到60分及以上,可进行下一关卡;

②结果及结论:完成某关卡实验,分数达到60分(关卡预设满分100分)即可进入下一关。


2)实验结果结论呈现方式:

实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评测能力,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智能评测,从而给出一个维度全面的分析报告。学生可通过系统平台就实验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通过系统平台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训练数据,包括原始音频文本数据以及AI分析后的可视化数据,从而洞察和评价每位用户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老师亦对学生的实验进行二次评分、编写评语、并添加学生优秀实训数据进行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