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基建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超高、地下、架空等各类建筑工程日益增多,进行准确而详尽的岩土工程勘察是修筑各类建筑物的基础和前提。而抽水试验则是岩土工程勘察中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的重要手段,根据抽水试验的结果,可以评估建筑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施工和后续维护提供依据;评估地下水的渗透性和压力变化,确定浸湿带或不稳定土层的范围、位置和厚度,指导地基加固设计和施工;评估隧道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及对地下水环境的持续性影响,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等。
抽水试验是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试验之一,但是完成一个完整的抽水试验存在以下两个现实问题:一是步骤多、周期长,包括选择布井位置、井孔类型和抽水试验类型,进行成井操作(打井、下井管、井壁填充、洗井等),选择抽水方式,进行分阶段、长持时抽水,进行各种数据观测和记录等,试验持续时间从数周至数月不等,取决于地层的岩性、含水层厚度等;二是所用到的仪器设备庞大、繁多,诸如钻机、深井泵、不同类型和数量的井管等。这就决定了抽水试验“费时、费财、费力、费人”的特点。
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根本难以完整完成抽水试验的全过程。通常是选择一口现有的井,直接从“抽水”开始,且鉴于时间原因,无法执行“分阶段、长持时”抽水,只能进行一部分的试验步骤。即便如此,试验中依然存在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试验过程中无法直观观测到地下含水层的水位变化。
针对教学难题,本项目团队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三维模型、动画等多种手段模拟仿真抽水试验操作,以虚拟仿真取代现场实践,达到教学“虚实结合,以虚补实”的目标,加深学生对抽水试验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完整的试验操作方法、观测记录方法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课程设计了“完成打井—数据观测—计算分析”的完整实验流程,以完成打井为基础,数据观测为核心、计算分析为应用目标的建设原则,充分体现抽水试验整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让学生掌握实际抽水试验的全部工作流程。强化完成打井的基础作用,加深学生针对不同含水层类型选择相应打井类型的理解和掌握,训练学生“根据地质资料对打井各项工作的选择决策能力”;强调数据观测和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数据观测过程中的逻辑思考和处理能力”,以及“数据计算分析和解释能力”;设计不同的地层模块,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根据自我需要,进行相关地层抽水试验的设计与研究,提高学生“实际工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程思政目标
本实验教学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本实验的最大特点是步骤多、时间长,整个过程需要学生认真、专注,能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科学家精神;通过对地下水环境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
2、知识目标
(1)抽水试验原理:掌握抽水试验的原理、目的、试验流程和操作方法,掌握不同方法的实用性;加深对抽象概念、理论的理解。
(2)数据观测方法:掌握抽水实验数据观测的方法和依据,掌握含水层类型特征与打井类型、抽水试验类型等的对应关系;
(3)数据的分析解释:掌握数据计算、分析的方法和依据,理解水文地质参数与不同含水地层的对应关系。
3、能力水平
(1)自主决策的能力:具备野外根据地质资料,对打井各项工作的选择决策能力,为实际现场抽水试验进行预训练。
(2)数据处理和逻辑思考能力:具备数据观测过程中的逻辑思考能力,对数据计算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为实际工作中知识的应用做好坚实基础。
(3)解释和创新能力:面对复杂地质条件,能够进行相应的试验、探索和研究,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设计;具备独立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本课程采取“逐层操作考核法”和“效果评价考核法”两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实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从而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情况。具体来说“逐层操作考核”只对一次性操作步骤进行打分,既不会影响实验操作的流畅度,又能有效降低实验中不思考、碰运气的成分。“效果评价考核”是完全依托与数学量化算法模型的计算结果,是学生明确所有参数决策均影响最终的结果。